返回
行业百科

拖拉机小吊车|61年前的罕见视频!揭开新中国第一台“东方红”拖拉机的神秘面纱

来源:中国吊装网2021-10-04 12:56335

61年前的今天,1958年7月20日,在洛阳第一拖拉机厂门口,第一台“东方红”拖拉机开工了。洛阳空荡荡的小巷里,人们载歌载舞,庆祝中国不能制造拖拉机的历史结束。东方红拖拉机出厂的消息很快传遍全国,成为当时当之无愧的“网红”。

1959年的珍贵视频——《第一拖拉机厂》

在那激情澎湃的岁月里,东方红拖拉机完成了全国60%以上的机械化耕作作业,“东方红”成为中国农民心目中农业机械化的象征。

让我们一起回首过去的激情岁月……

听爷爷讲过去的故事

“一开始,36岁的老巴鲁脱下军装,穿上工作服,神采奕奕。我们年轻一代从来没有亲眼见过,但他们留下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让我们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富二代吊车出租,富三代’。”

说这话的人叫杨帆,中国一拓配件仓储的负责人。

2003年大学毕业后,他计划和同学们一起去“北京、上海、广州”。在父亲一再鼓励后,他最终选择了在中国求职,工作了十多年。

不过,要谈起让杨帆真正稳住心思、扎根于此的“初心”,还得从他的爷爷,以及他小时候经常从爷爷那里听来的故事说起。

杨帆的祖父杨一川是一位老革命家。早年参加八路军抗日。解放战争胜利前,随军南下,调到河南南阳地方建设。

杨一川告诉孩子们,在第一批参加新中国第一家拖拉机厂建设筹备工作的人中,有36名刚刚告别战场的老八路。带着火药味,赶往洛阳。

1953年,时任农机部部长、南阳地委书记的杨立功奉命率领一批干部到洛阳,准备建设第一家拖拉机厂。29岁的杨一川就是其中之一。当时,他的职位是南阳地委书记。

抵达洛阳后,拖集团团委第一书记杨一川参与了新中国第一家拖拉机厂建设的全过程。

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时代。当年连拖拉机都没有见过的人,不到三年的时间,就在荒野中建造了一座“十里红拖车城”。

那是一个艰苦奋斗的时代。设备简陋,原材料不足,生活紧缺……当时的建筑工人没有住房,他们挖的窑洞也不够居住。

当时,圆通的一位工人深情地写了一首诗:

挥舞着锤子,汗流浃背,

我为祖国做铁牛。

三山五神山抬头,

黄河、长江在欢呼。

...

一拓员工全力以赴保生产

1958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按照计划,第一拖拉机厂将在1958年底生产出第一台拖拉机。为了赶上工期,半年多来,所有工人每天都在厂里吃住,从早上8点开始工作到第二天早上1点。

伴随着这种高涨的热情,一个个“第一”开始出现。

6月20日,第一批铁水在铸铁车间冲天炉出炉。

7月8日,生产出第一台燃油泵。

7月13日,第一台柴油机生产出来。

在“无特装,万能工”的艰难岁月里,杨一川和他的伙伴们终于迎来了中国制造的第一台拖拉机。

7月20日,新中国第一台“东方红”54履带拖拉机驶进厂门口,接受了群众的欢呼和庆祝。

1958年7月20日,第一台东方红拖拉机开工

第一台东方红拖拉机下乡

这一天也成为了杨一川经常跟孩子们说的日子。这辆红色拖拉机是故事的主角。

“那天阳光明媚……”每当想起那天的情景,杨先生就会亲切地对家人说:“一拖是民国的长子,拖拉机是我们的孩子!”

后来,随着工作的调动,杨一川去了另一个地方,但退休后又回到了洛阳。

1996年冬天,已经身患重病的杨一川,依然坚持让儿子自己推轮椅,来到了年初至今的奠基仪式。他轻轻抚摸着石碑,喃喃道:“党交给我的任务,我已经完成了。任务。”

多好的名字...

东方红农业博物馆展品:毛泽东主席批示

在东方红农业博物馆的陈列柜里,陈列着毛泽东主席的亲笔指示。说明书上写着:拖拉机的型号和名称不能使用外文。各种拖拉机的款式和性能必须适合我国的气候和地形;必须综合利用;他们的成本必须尽可能低。

安顺宗回忆父亲安道平取名“东方红拖拉机”的故事

在这条指令的背后,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故事中的重要人物是安道平。依图退休干部安顺宗对父亲的这个故事再熟悉不过了。

1958年初,一拖在赶进度的同时,特地组织工程师编写了一本名为《DT54拖拉机》的产品手册,介绍了每台拖拉机的性能、使用、驾驶、维修和保养。拖拉机的一部分。保养知识等。

无独有偶,这本书出版没多久,易拓就收到了毛泽东主席的重要指示:“拖拉机型号和名称不能用外国文字”。于是易拓开始动员全体员工给拖拉机起名字。同时,洛阳市有关中央部委和有关单位也动员起来,大家为自己的新中国拖拉机命名。

一是机械工业部汽车工业管理局提名“铁牛”。经过讨论,一拖员工对这个名字并不是很满意。

后来洛阳市赋予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龙门”、“白马”等名称,因为洛阳有著名的文物“龙门石窟”和“白马寺”。“白马”这个名字被提出后,一拖冲压车间的几名工人甚至专门设计了一个“白马”铭牌。这铭牌上的白马头朝左拖拉机小吊车,四只蹄子有力地疾驰着。不过,“白马”、“龙门”等地名并非洛阳独有。一拖员工觉得自己不代表一拖。

第二天,拖厂办副主任安道平就到洛阳市和负责人商量拖拉机的名字。等他回来无果时,听到厂里有人唱陕北民歌。《东方红》:东方红,太阳升起……

东方红!好名字,赞美共产党,赞美新中国。于是,这个未来中国商标史上最特殊的名字,立刻得到了一拖全体员工的认可,并很快得到了第一机械工业部的认可。

农民热烈欢迎东方红拖拉机

从此,“东方红”三个醒目的大红字出现在所有圆通拖拉机的车头上。一拖54型履带拖拉机终于有了响亮而引以为豪的中文名字。

得知名字后,协助建设中国一拖的苏联首席专家列布科夫兴奋地回答道:“东方红,多好的名字,中国农民会开着自己的拖拉机迎接太阳。”

东方红农博馆展品:第一代东方红54履带拖拉机

她把拖拉机开成人民币

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司机梁军

以梁军驾驶拖拉机为基础的人民币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女司机、一元女拖拉机女司机的雏形梁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讲述了自己与东方红拖拉机的不解之缘。

1948年,国家从苏联进口拖拉机,在北安开设拖拉机驾驶员培训班。梁军第一个报名,最终通过了严格的考试,成为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司机。

1950年,梁军率领新中国第一支女子拖拉机队,开始开荒。当时她开的拖拉机有日本、英国、法国、苏联和德国,所以她经常开玩笑说:“联合国每天开,什么时候能开中国制造的拖拉机?”

1959年11月,第一拖拉机厂刚刚投产,向北大荒交付了第一批13台东方红拖拉机。

六十年后,梁军仍对当年发生的事情记忆犹新:“当时,黑龙江省政府领导来找我,希望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司机驾驶中国制造的第一台拖拉机。”一听说拖拉机的品牌是‘东方红’拖拉机小吊车,心里就很亲切,不禁想象它长什么样子。”

在特别举行的欢迎仪式上,梁军驾驶着东方红拖拉机走在了最前列。媒体记者瞬间定格,照片立刻在中国走红。

谈及当时的感受,梁军说:“当时只有一个想法,有了东方红拖拉机,就不用开‘联合国’了。”

梁军第一次驾驶东方红拖拉机

从此,梁军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1962年春,专程到中国一拖。“我看到熟悉的发动机、后桥等零件从生产线上下来。上面有一台起重机,下面有一辆汽车。我在苏联参观的那些汽车厂几乎和当年一样,所以我' 非常高兴和自豪。”

此后,梁军多次拜访一拖。1995年,她到洛阳为百万台东方红拖拉机剪彩。2005年,梁军被聘为“一拖荣誉员工”。从此,梁军在自我介绍时会自豪地说:“我是一拖的名誉员工,一拖的人。”

1995年10月1日,梁军驾驶第100万台东方红拖拉机

梁军身着拖拉机工作服与东方红拖拉机合影

2013年“5月1日”五一劳动节前夕,习近平主席与全国劳动模范共庆“5月1日”,畅谈中国梦。梁军告诉习近平主席,她是中国一拖的名誉员工。圆通的拖拉机现在非常先进。他们不改名不改姓,仍称“东方红”。她还表示,如果重新选择自己的生活,她仍将是一名拖拉机司机,为祖国开垦荒地。

200强人选厂

“新中国第一家拖拉机厂突然入选……”这是一拖退休员工刘福生讲的故事。

圆通运输部装卸队合影

圆通建设初期,有一群硬汉组成的装卸队伍。他们的事迹曾一度轰动全国。其中一名代表赴北京参加全国劳模代表大会,受到毛主席接见。刘福生的父亲刘德仓就是这支装卸队的成员。

伊托工厂建设初期,筹备组从开封调来一支200余人的装卸队伍,奉命首先来到空荡荡的伊托工地。

那是1954年底,洛阳下起了大雪。装卸工人来到剑河西岸,一尺一尺浅。

当时,员工和他们的家人住在剑河北的一个村子里。附近的剑河上没有桥。冬天,河水结冰,踩冰过河。夏季,河水泛滥,涉水过河,水位齐腰。

当时没有机械化装卸设备,运来的基建物资和设备全部由装卸队亲手从火车上卸下。由于货量大、工期紧,人们必须24小时不间断地卸货。

没有装卸设施,没有安全保障,只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肩上扛着一个200斤的大麻袋,顺着晃来晃去的木板,从马车上走了下来。如果他们不小心,他们就会带着包从踏板上掉下来。

需要大量的砖块来建造工厂和屏障。从其他地方用火车运过来后,还要由装卸工人手工一块一块地卸下来。手套磨损了,手也磨损了。有什么工具可以卸下更多的砖块,省力又不伤手?经过无数次的尝试,装卸队长柯应龙终于做出了一个砖夹。一次可卡五块砖,加快卸载速度,不伤手。后来,砖钳在业界得到广泛推广,成为一种卸砖的专用工具。

因为货车很紧,所以不能逾期。卡车来了,即使下雨也会卸货。一辆平板卡车装载 60 吨砖吊车,需要 5 个人在 25 分钟内卸下。因为卸完一辆车,几十分钟后,另一辆车就到了。

装卸队的人没有按时吃饭,家人只好把米罐抬到铁路站场。卸完车,大家也顾不得擦汗洗脸,赶紧吃饭。下雪天,送来的米饭都冻成冰块了,米饭也没有地方加热,大家都用黑手抓着米饭吃。

最难的部分是夏季卸煤。炎炎烈日下,装卸队的人赤膊上阵卸煤,煤尘和汗水在他们的脸上和身上形成了一系列的水墨画。虽然苦、脏、累,但大家都精力充沛,因为工厂领导下班后也来到货运现场,脱下衣服上了卡车,和大家一起卸煤。风格是赤膊上阵,汗流浃背,黑手轻咬煤车。卸完煤后,他们就像工人一样,全身和脸上都沾满了烟灰。他们还幽默地说:我们都变成了非洲人。

这些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的家伙,很多人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不怕流血出汗,就怕施工进度慢。

一拖运输部装卸班组成员正在工作

60多年来,一拖东方红拖拉机一直是中国农田耕作的主力军,始终凝聚着一代又一代一拖人的“初心”。

短短60多年,随着中国一拖的不断转型升级,中国也从一个连人民温饱都解决不了的落后农业大国,转变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农业机械制造和使用大国。. 这背后,是无数亿拓人对“初心”的坚持和“使命”的践行。

从1950年代的东方红履带拖拉机,到1980年代的东方红小四轮车,再到本世纪初的东方红大轮拖拉机,再到今天的东方红动力换挡拖拉机和无级拖拉机,智能拖拉机,东方红拖拉机都有始终引领中国农业机械化技术发展,不断推动中国农机产业转型升级。

吊车商圈吊车群

打赏

上一篇:吊车租赁合同范本|李晓江、李兴军、王兴泰起重机租赁合同纠纷案

下一篇:风电发电量|今年是风电、光伏发电统一上网的元年——“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将占全部用电量的11%左右

  • 0人打赏
    举报
关闭
同类行业资讯
  • 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