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集团他是三一重机小挖研究院的控制软件工程师,日常与代码为伴,为小型挖机编写优化控制程序。然而工作之外,他还有另一个身份——三一
工程机械救援队队员。从工程师到救援队员,他切换的是身份,不变的是责任。
当被问及热心于救援的初心时,项昊显得有些腼腆,“我觉得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然而,正是这份“力所能及”,驱动着他将工程师的严谨与对公益的热忱融为一体,走上了一条“为爱发电”的道路。
项昊心中的善意种子,早在新冠疫情的特殊时期便已悄然种下。当时,他主动承担起社区志愿者的责任,每天为居民配送生活物资、统计需求信息,还协助完成核酸检测等工作。也是那段日子,让他第一次真切感受到 “重大灾难就在身边”,更在亲身参与中,读懂了 “匹夫有责” 四个字沉甸甸的分量。
新冠疫情时期做社区志愿者的项昊
这颗善意的种子再次得以茁壮生长,是在他来到三一之后。在这里,项昊目睹了三一基金会救援队伍的行动 —— 无论是奔赴土耳其地震灾区,还是驰援缅甸震后现场,这支队伍的专业担当与无私大爱都深深触动了他,也让他毅然决定加入三一工程机械救援队。
可真正加入后,他才深刻体会到 “想帮忙” 与 “能帮忙” 之间隔着专业的距离。“如果你空有爱心却没有任何救援技能就一头扎进灾区,不仅帮不上忙,还会成为累赘。” 队长的一句话,让项昊深以为然,也让他更坚定了 “练出真本事” 的决心。
此后,只要有相关培训,项昊都会积极参加,甚至自掏腰包奔赴不同的城市:十一假期的洛阳,连绵阴雨裹着寒意,他和队友们穿着厚重的防水服在水里泡一整天,反复练习水域救援的每一个动作;张家界的绳索救援培训场上,在陡崖边反复攀爬、下降,高强度的体能消耗让他几次头晕目眩,差点脱水。但这些艰难,都没让他停下脚步。
左右滑动观看 训练中的项昊
最终,凭借这份不懈的热情与咬牙坚持,项昊顺利通过转正考核,成为一名正式的三一工程机械救援队成员。
三一工程机械救援队队员合照
作为一名挖掘机控制软件工程师,项昊的本职工作与工程机械救援有着天然的联系。他用这份专业,既赋能了客户,又为救援行动注入了安全的力量。
对于挖掘机的售后服务,项昊从不满足于只把设备“修好”这么简单。他将“解难”的服务理念进一步延伸为“赋能”:主动把日常处理故障的经验梳理成系统的培训内容。通过定期开展需求调研,再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他帮助海外工程师、客户逐步掌握了独立诊断和解决常见故障的技能。“给客户解决问题固然是首要目标,但教会他们方法,才能形成更长效的保障。”
挖掘机在救援行动中往往承担着关键角色,尤其是在地质灾害中。2025年4月,三一基金会代表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宣布正式发布了《通用工程机械救援基本要求》与《通用工程机械救援指挥训练指南》。这两部团体标准标志着我国通用工程机械救援领域迈向标准化、专业化新阶段。
项昊发挥自己所长,参与到《通用工程机械救援基本要求》的编写工作中,提供了大量的技术信息支持。虽然未能亲临突发灾害救援一线,他却以专业为基石,在标准制定的规范上为工程救援筑牢根基,用另一种坚守践行着对生命救援的担当。
《通用工程机械救援基本要求》
“我真的算不上了不起,救援队里比我做得多、做得好的人太多了,都是他们在激励着我坚持和向前。” 项昊的言辞间总带着一份谦逊的低调。聊起救援训练的辛苦,他从不多提自己的付出;说起过往的社区志愿经历,也只轻描淡写归为 “该做的”。这份低调背后,是他对 “善” 的质朴理解:勿以善小而不为。
“做好事不是非得惊天动地,做好手边事也足够了。” 在项昊看来,公益的起点可以很小,日常的善举——出门时随手扶起路边倒下的单车,整理闲置书籍捐赠给乡村学校,带孩子一起为大自然捡垃圾…… 这些日常里的细碎善举,既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也比任何说教都更能影响孩子成为善良的人。
项昊与家人 从研发岗位上的精益求精,到训练场上的挥汗如雨;从对家人的温柔守护,到对陌生人的无私关怀。项昊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位三一工程师的超越本职的责任与担当。他不仅在用代码构建机械的精密世界,更在用一颗火热的初心,为社会贡献着光和热。
- END -扫码进入“三一公益”,益起做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