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十四局九曲黄河 奔腾千年滋养着华夏文明也向建设者抛出沉甸甸的考卷
2025年8月17日,在泉城济南黄河之畔地下30米深处,开挖直径
17.5米的“山河号”盾构机破壁而出,
世界最大直径水下盾构隧道
——济南黄岗路黄河隧道胜利贯通。
“山河号”盾构机出洞现场
历时三百多个日夜,建设者手缚苍龙,遁地前行,在创新和匠心的加持下,一路闯关,实现最高日掘进18米、月进尺426米的施工纪录,填补了我国在特大直径盾构隧道建造领域的诸多技术空白,在万里黄河之上镶嵌了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 智慧碰撞下的合理选型
在黄河南岸接收井,“山河号”半潜于碧水之下,静卧如龙。身后成型的隧道,线形流畅、内实外美。这完美弧线的背后,是一场关乎成败的盾构机“选型之战”。
六层楼高“山河号”盾构机施工内景
“隧道高效建设的关键,就在于盾构机选型的精准。”项目现场负责人周祥说。但作为
工程机械之王,盾构机制造和隧道建设,直径每增加一米,难度都会呈几何式增加。
17.5米的庞大体型,更意味着难度指数级飙升。
在黄河之下挖掘出一座
6层楼 高的隧道,如何保证安全?刀盘选择带压还是常压?怎样保证特大断面隧道的稳定性?从进场之初,盾构专家们就和项目团队一起围绕盾构机选型开展了讨论研究。
黄河济南段航拍图 泥浆管是盾构机的“血管”,常规型号已经过验证,但考虑到黄河底的特殊地质,
如此大的开挖断面,他们将目光投向了更大直径的管道。
但这一方案造价更高,值吗?施工团队算了一笔“风险账”,一次堵管,至少需要清理8~12小时,直接影响整体掘进工效。经过数次选型会的头脑风暴,他们最终拍板:用新方案,为的就是“血管”通畅,减少磨损与滞排。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后续的掘进也证明了选型的正确性:“山河号”
最高掘进速度可以达到每分钟35毫米,比相同地质的同类隧道快了40%!
“血管”通畅了,“牙口”也得锋利。项目团队大胆选用带压复合型刀盘,并显著提升刀盘开口率。优化刀具配置还减轻了刀盘自重,主驱动负载和扭矩也降下来了……
涂装“麒麟”的“山河号”盾构机
不仅如此,“山河号”盾构机还装配伸缩式主驱动、开挖仓伸缩摄像头等先进装备,应用了第四代同步双液注浆工艺,并搭载“五官一脑”智能化装备系统,构建起盾构掘进的“智慧大脑”,实现全流程感知、预警与智能决策。
2024年5月19日,这台涂装“麒麟”图案的“山河号”盾构机在济南下线,高颜值、高性能的“巨无霸”为穿黄隧道建设按下了“快进键”,原计划日掘进6~8米,实际达到
12~18米。■ 与河底“顽石”智斗
河底深处,绝非坦途。特殊的地质、变幻的水文环境、历史的沉积,让施工如同在“变幻莫测的迷宫中穿行”。
根据勘探,黄岗路黄河隧道区间段内存在大量“钙质结核”,长度达
2000米,占比超六成。它们大小不一,就像“顽石”,不规则地镶嵌在粉质黏土层中,宛如“黏糕里的硬骨头”。
盾构机掘进路线示意图
“这些‘顽石’,当年在济泺路黄河隧道可没少让我们吃苦头,甚至让盾构掘进停滞不前。”项目盾构经理薛永超说。
随着“山河号”盾构机挺进钙质结核区,管道内石头碰撞的响声由疏变密、由弱变强。早有准备的项目团队也亮出了“法宝”。
“山河号”盾构机施工现场
面对强度高达41兆帕 的“顽石”,项目团队为“山河号”装备了自主研发的金刚石刀具,这款刀具更具有耐磨性。他们还规划了两处换刀点,计划对盾构机刀具进行检查更换。
随着掘进的推进,“山河号”进入换刀点,伸缩摄像头传回的画面让人振奋。刀具完好,掌子面切割轨迹清晰。最终,项目团队创造了黄河下首次全程
3.3公里连续掘进不换刀的纪录,为高效掘进赢得了宝贵时间,打赢了这场与“顽石”的攻坚战。
■ 万方泥浆化为“清泉”
摊开工程图,可以清晰地看到,黄岗路黄河隧道向北紧邻济南一级水源地鹊山水库,向南横贯黄河。
黄岗路黄河隧道施工现场
区间段内,地层以粉质黏土为主,比重提升快,泥浆黏度大,处理难度高。且“山河号”盾构机开挖面积达240平方米,每掘进1环就会产生1200立方米泥浆,每天会产生上万立方米泥浆。
泥浆能否高效处理,直接成为制约掘进速度的最大瓶颈。施工团队考察过长江隧道采用的新型处理设备。但在黄河这种特殊泥层下,有点“水土不服”。他们决定,自主搭建一套泥浆处理设备。
“山河号”盾构机始发现场
“这是行业内的新挑战,可借鉴经验少,参数配比确定更是难上加难。”拥有20年泥浆处理经验的泥水处理厂厂长胡修志深知不易。他们在类似地质的济泺路北延黄河项目泥浆池旁建起临时试验场地,开始了“从零开始”的压滤试验。
“量少了泥饼含水量就会过高,达不到目的,量多了尾水絮凝剂含量超标,既达不到泥浆循环使用的标准,并且成本还高。”他们以2小时为周期反复试验,当看到压滤出来的尾水如矿泉水般清澈时,胡修志心头一热,“有戏了”!
泥浆处理厂 精益求精,他们进一步优化工艺,将原本必须匀速流转的泥浆管路,改造为“智能模式”,既能短时间内“大流量补浆”,又能有效防止罐底泥土“板结”。
2024年9月1日,“山河号”盾构机始发之际,这套完全自主创新的“絮凝+提浓+压滤”组合工艺同步启用。系统每小时可处理泥浆近600立方米,日处理效率提升
50%,滤饼含水率降低至30%以下。 项目团队深度挖掘“绿色潜能”,对分离出来的尾水开展无害化及梯级资源化利用研究,将其再用于调制盾构泥水循环浆液,让其“生生不息”,真正实现了盾构尾水“零排放、再利用”。
■ 群龙潜越绘就九曲新景
城市发展,交通先行,穿城而过的黄河,一直是制约济南城市发展空间的最大交通瓶颈。
曾几何时,浮桥是济南北跨黄河的唯一方式。长期的拥堵再加上凌汛时期需要反复拆除,早已无法满足两岸便捷通行的渴望,更严重掣肘着区域经济的发展。
随着济南启动“四桥四隧”工程建设,打通了跨黄河交通要道。泉城之下,黄河之腹,四条15米级以上的盾构隧道正拔节生长——如此大规模、成体系的“超级水下隧道群”,在世界工程史上亦属罕见!
万里黄河第一隧——济南济泺路黄河隧道
2021年9月,济南济泺路黄河隧道率先建成通车,开车
4分钟即可穿越黄河,比绕道黄河大桥节约近一小时,加速了济南从“大明湖时代”迈向“黄河时代”的进程。
如今,黄岗路黄河隧道的胜利贯通,即将为这条“超级水下隧道群”再添一条交通动脉。此刻,两座超级隧道已通车,一座实现贯通,一座正奋力掘进……黄河隧道群虽处于不同建设阶段,却共同为济南“携河北跨”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交通基础。
大河奔流,追光逐梦。
一条条穿黄隧道的建设,将进一步加速济南“拥河发展”,促进黄河南北两岸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傍晚时分,我们看到,黄河南岸群楼矗立,灯火通明;黄河北岸,塔吊林立,一片生机。黄河之上一座座彩灯闪烁的大桥和静卧河底的隧道,就像动脉一样为北部崛起输送着无限动能。
责任编辑:李桂香 肖雨 赵荣发
出品单位:融媒体中心
未经授权 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