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企业动态

【中广核新能源】央广中国之声《向祖国报告》| 库布其巨变:“死亡之海”崛起“蓝色绿洲”

来源:中广核新能源2025-10-20 21:26189
中广核新能源在库布其沙漠这片曾经的 “死亡之海”,中广核以科技为支撑、实干为抓手,将光伏板铺成固沙长城,让黄沙披上绿装,让阳光转化为动能。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 国庆特别策划《向祖国报告》深入探访中广核库布其光伏治沙项目,解码 “板上发电、板下修复、板间种植” 的立体化生态密码,见证黄沙如何变绿洲、生态如何促增收。以下为报道全文: ↓↓↓ 2025年是“十四五”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的谋局之年。全国各行各业的工作者们立足岗位,真抓实干,用奋楫争先的精神决胜收官之战,用优异的成绩向祖国报告。中国之声推出国庆特别策划《向祖国报告》,我们聚焦重大工程火热的建设现场,一起感受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非凡成就。 作为新时代“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之一,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所涉片区既是阻挡北方、西北风沙南侵的前沿区,又是构建黄河流域生态安全屏障的关键区。20世纪80年代,区域内61%以上的面积是流动沙丘,植被覆盖率不到3%。经过几代治沙人的坚守和付出,库布其沙漠治理面积达6000多平方公里。库布其模式有哪些特点?为何会被称为“东北亚地区最佳模式之一”? 一望无际的光伏板,沙漠的“卫士” 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能源局能源综合保障中心主任李凯手指着一块块光伏板向记者介绍当地光伏治沙的最新进展。 李凯: 目前全旗已建成光伏项目总装机规模523万千瓦,有效治理沙漠面积25.84万亩,到2030年底,光伏装机规模将达到1900万千瓦,综合治理沙漠面积55万亩,用“一块板”实现“光伏治沙、沙漠增绿、产业升级、富农增收”。 在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昭君镇的“沙戈荒”中北部新能源大基地,蓝色的光伏板如海洋般铺展,构成了一道阻沙固土的“光伏长城”。这里是库布其沙漠光伏治沙模式的核心区域之一,也是中国“三北”工程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的重要战场。 李凯 介绍,基地规划建设新能源1200万千瓦,通过蒙西至京津冀输电通道外送。截至目前,先导工程一期、二期项目200万千瓦光伏全部建成并网。 整齐排列的草方格,沙漠的“护身圈”(图片由中广核提供) 工程采用“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的立体化发展模式,有效治理沙化土地6万亩,带动周边1万多名农民就业增收,新能源年产值突破50亿元。这种“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的立体化治沙模式就是库布其治沙模式的精髓所在。中广核在库布其沙漠有6座光伏治沙电站,贾海清是其中朔方、卓越、锦帆光伏电站的站长。 贾海清: 我们的项目并非依赖于单一的技术,而在于构建一个可持续的良性生态系统,核心的思路是破解生态治理难题。通过“板上发电、板下修复、板间种植”立体化管理模式,实现生态环保与经济效益的协同发展。同时,光伏发电的收入,也能覆盖治沙的成本,形成良性循环。 光伏板阻挡风沙、减少水分蒸发,板下种植耐旱植物如沙柳、柠条、甘草等,板间还可以发展养殖,实现“光伏+生态+农牧”多元融合。目前,库布其沙漠已建成多个百万千瓦级光伏基地,总装机规模达523万千瓦,治理沙漠面积超过25万亩。2025年,全旗光伏装机规模预计将突破1900万千瓦,综合治理沙漠55万亩。 金秋时节,沿着S215穿沙公路挺进库布其沙漠腹地,笔直的柏油穿沙公路将浩瀚的沙漠一分两半。这个曾经标注为“流动沙丘”的地块,如今已被网格状沙障固定。 内蒙古库布其沙漠(图源视觉中国) 库布其沙漠是中国第七大沙漠,曾被称为“死亡之海”。20世纪80年代,这里流动沙丘占比超61%,植被覆盖率不足3%。经过几代治沙人的努力,如今治理率已达40%,植被覆盖率提升至53%,沙丘高度整体下降一半,沙尘天气显著减少。 鄂尔多斯市杭锦旗居民 王荣飞: 这些地方过去都是大沙漠,这些年,路通了以后,把两侧沙子护住,逐步绿色才从两面延伸覆盖,过去这些地方哪有水,你看那下面还有水。 光伏治沙不仅阻沙固土,更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公路不远处,是鄂尔多斯市杭锦旗蒙西基地库布其200万千瓦光伏治沙项目现场。这个项目2023年底建成并网发电,源源不断的绿电输往京津冀地区。该项目负责人李飞介绍,基地的建设运营,高度依赖穿沙公路网络的外联内畅。基地创新的“光伏+”模式,让每平方公里沙地年创收十万余元。 李飞: 随着我们光伏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我们厂区的道路也在不断地增多,它除了方便我们内部员工出行,而且周边的农牧民,一些外来人员也从这里经过,也极大地方便了他们的出行。 经济效益也远不止光伏发电,贾海清表示,光伏治沙工程建成后,不仅有了源源不断的绿电,周边的农牧民也能跟着增收。 贾海清: 我们一般在每年夏季的5、6月份播种草籽,到次年春季,草就长得很高了,农牧民放牧时饲草充足,能够减少购买饲料的支出,有助于提高当地农牧民的经济收入。 科技是库布其治沙的“隐形翅膀”。无人机飞播、种草机器人、水冲种植等技术广泛应用,机械治沙造林比例近50%,治理效率提升三倍以上。在金水湾标准化种植基地,366个试验区块为甘草种植提供数据支撑,推动亩产收益翻倍。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三北”工程研究院院长 卢琦: 中国治沙就是以科学治沙为起点的,像内蒙古河套灌区是最典型的把沙漠改成了良田,现在成了粮仓;鄂尔多斯用无人机、用机器人铺设机械沙障,这就是科学另一个最大的贡献,提速提效。 目前,库布其模式已写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典型案例,并在新疆、甘肃、青海等地复制推广,还走向沙特、蒙古国等“一带一路”国家。在第十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上,联合国官员称赞其为“东北亚地区最佳模式之一”。 国家林草局副局长唐芳林在近期通报中指出,“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打响两年来,累计实施项目415个,完成治理任务1.64亿亩。其中,黄河“几字弯”攻坚战通过锁边林草带、光伏治沙带等“四道防线”,有效遏制沙化蔓延。 唐芳林: 当前,“三北”工程攻坚战正处在全面推进、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我们将确保到2027年完成六期规划70%以上的任务,到2030年如期完成六期规划的目标任务,把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构筑得更加牢固。 库布其,曾是一片“死亡之海”,如今已成为“绿电之源”“致富之基”。从防沙治沙到光伏增绿,从生态修复到产业兴沙,库布其模式正以“中国智慧”回应世界之问:绿水青山,终成金山银山。 来源 |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分享点收藏点点赞点在看

吊车商圈吊车群

打赏

上一篇:【中广核新能源】寒露:夜露凝寒,万物皆秋

下一篇:【中广核新能源】听,这段来自荒漠深处的告白!

  • 0人打赏
    举报
关闭
同类行业资讯
  • 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