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峡能源】温暖来自地下2600米!吉林大安地热项目启动供暖
来源:中国三峡能源2025-10-21 01:4475
中国三峡能源10月15日,随着吉林大安中深层地热供暖示范项目
(以下简称:大安地热供暖项目)供热系统的启动,八口2500-2600米深的地热井,正将地下深处的涓涓暖流不断地送入
吉林大安市大岗子镇居民家中
。提前落实,全面保障。
据大安地热供暖项目负责人于亮介绍说: “接到大岗子镇政府10月15日供暖的通知,我们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第一时间组织开展开栓供暖相关工作。为确保今冬供暖系统稳定运行,我们早已提前一个月完成了全部设备的检查调试工作,并在接到通知前就已提前一周完成供热管道的注水试压。同时,我们还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供热管网进行了全面排查和预维护,确保在寒潮来临前做好万全准备,全力保障当地4512户居民的供暖需求。”
面对吉林省冬季漫长的严寒,
项目团队制定了“日常天气满意供暖,极端天气冗余供暖”的保障方案
,积极应对严寒天气,全力以赴保障供热。
项目驻站人员刘海龙介绍,供热期间,
现场人员积极开展供热管线检查工作,密切关注管道压力
及温度变化,深入用户家中全面了解供热情况和用户需求
,确保群众生产生活不受大的影响。
冬日坚守,温暖守护。当下的大岗子镇,温度骤降至零度
以下,寒风骤起,冬意渐浓。大安
地热供暖项目控制室的大屏幕上,各项参数正实时跳动着。
项目工作人员李鹏坐在屏幕前,认真查看压力、温度、流量等数据变化,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
李鹏回忆说道:“去年春节期间,大安市遭遇
了一轮强降雪天气,夜间气温达到零下
30度。我和同事们配合需要钻进仅能容纳一人的地热井口内
,完成温度检测和数据记录工作。设备巡检
、入户走访一圈下来需要近5小时,8口井走下来,手脚冰凉。”在如此极寒环境下,李鹏和团队成员们依然坚持完成每天的巡检任务和数据采集工作。
今年冬天,他们 早已严阵以待,提前完善了极寒天气应急预案,实时跟踪天气预警信息,增配了防寒装备,并实行静态检修与动态检修的轮巡方案,保障一次管网、二次管网、井室、阀体、换热器、智慧控制系统等设备设施的正常运行。
对于运维人员来说,每一度室温的稳定都离不开他们的默默付出。
在控制室,数字屏幕上清楚显示出一次管网的温度为
51度,二次管网的温度为42度。
通过智慧控制系统,工作人员能够实时了解整个供热系统的运行状态,根据室外温度变化,实时调整换热功率负荷、流量等参数。
这套系统可实时采集温
湿度、压力、流速、功率、泵机频率等20余项运行参数,自动生成运行曲线
,确保供暖温度保持符合标准的恒定值。
当检测到参数异常时,系统会在毫秒级内发出预警,提醒指导维修人员快速处置。
“以往的传统锅炉供暖依靠的是经验调节,现在依靠数据说话。”
当班人员林柏东指着屏幕上跳动的曲线说。
入户送暖,情系万家。“现在屋子特别暖和。比起之前燃煤供暖,最明显的感受就是室温很稳定,白天晚上都一个样。”大岗子镇居民
孙树林说。走进供热片区的港上明珠小区李大爷家中,只见客厅的温度计稳稳地指向
25度。李大爷满意地表示:
“今年这暖气供得真及时,屋里很暖热,在家里穿个单衣就足够,工作人员
定期也会上门为我家检查管道问题。”
稳定的供暖效果得益于地热能源稳定性强、节能环保的优点。
在镇子西北角的一片空地上,
8口深度达2600米的地热井依次排列。这里是大安地热供暖项目的热量来源。
项目利用大安地区丰富的地热资源,
采用“取热不取水”的清洁供热技术,通过水流循环把8口同轴地热井
地下干热岩层中储存的高温热量带到地面
,结合地面换热站将地热能转换为供暖需求的热能,成功替代传统化石能源供热模式,并通过智慧控制系统精准调控,来实现持续稳定供暖。经测算,单个供暖季可节约标准煤约
3822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9388吨。
“大安地热供暖示范项目作为吉林省首个中深层地热供暖项目,探索出一条适合高寒地区乡镇的冬季清洁供暖新路径
。项目通过原有锅炉房管道接
到项目换热站运行,完全替代了 当地原有燃煤供热锅炉进行供暖,不仅实现了从源头上降碳减排,更为后续同类地区地热供暖项目的开发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于亮介绍道。冬季供热是北方群众最基本的保障性、生存性民生需求
。为确保整个供暖季的顺利进行,大安地热项目组建了应急抢修队伍,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
“我们始终把热用户的满意度放在首位,从智慧调控供暖到贴心的服务,给居民创造一个温暖舒适的冬季生活环境。”刘海龙说。
来源 | 黑龙江分公司
韩强供稿;刘海龙摄影 责编 | 刘若曦审核 | 雒德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