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上航】“航浚6009”轮领航者的深海答卷
来源:中交上航2025-08-16 18:32180
中交上航几内亚西芒杜马瑞巴亚港,晨雾还未完全消散,中港疏浚公司“航浚6009”轮的驾驶室里已响起急促的指令。船长王世华紧握着望远镜,目光穿透涌动的暗流,牢牢锁定码头前沿那片被称作“咽喉”的水域。这里,是全船人员修船归队后必须攻克的首个难关,更是中国疏浚人在西非海岸铭刻担当的关键“战场”。
在“刀尖”上起舞的领航者
码头前沿施工,向来是疏浚工程中极具挑战性的“精细活”,而西芒杜航道港池的工况,堪称“极限挑战”中的“极限”。500多根混凝土桩基如水下钢铁铸就的阵列般巍然矗立,施工航线一旦稍有偏差,便极有可能撞上码头设施,后果不堪设想。近岸水流受岸线影响,方向错综复杂、变幻莫测,再叠加雨季大风,若风流压角配置不当,短短30秒内,船身就会被推偏5米。更棘手的是,海底地质暗藏“双重陷阱”:表层的浮泥极易让耙头深陷其中,下层风化岩层的硬度又随机起伏波动,这无疑给船位控制提出了极为严苛的要求。
“两百万立方米原状土的清理任务,就像高悬在头顶、时刻催促的‘倒计时’。”项目部经理王冬冬的话语,道出了工程的紧迫性。倘若不能按期完成清理,后续工程必然会严重滞后。面对这道“生死关卡”,王世华深知此次任务艰巨异常,每一个操作都紧密关联着工程进度与全船安危。走进驾驶室的那一刻,他心中只有一个坚定的念头:不攻克这个难关,绝不退缩。他带领驾驶员分班值守,24小时不间断地紧盯操控台屏幕,就连吃饭时,也通过对讲机保持联络。“兄弟们心里都紧绷着一根弦,十分紧张,但是这项任务必须圆满完成!”他沙哑的声音里,满是不容置疑的坚定决心。
与风浪博弈的技术尖兵
在施工环境严峻、工期压力紧迫的双重考验下,仅凭坚守的意志和必胜的决心显然远远不够,更需要依托科学的技术手段与精准的策略布局来攻克重重难题。于是,王世华引领团队,踏上了与风浪搏击、与复杂地质较量的技术征途。
为驯服复杂多变的风流影响,驾驶团队深入钻研水流规律,精准调整船位,确保耙头始终保持最佳切削角度。一次夜班时分,操耙手信洋洋突然察觉泥泵真空压力异常飙升,王世华当机立断,下令脱泵起耙。当耙头浮出水面,众人不禁倒吸一口冷气:一根30毫米粗、10米长的钢丝,如一条狰狞的巨蟒,紧紧缠住耙头格栅。水手长赵洪群手持氧割枪,小心翼翼地一点点切割。问题解决后,王世华抹去脸上的污渍,笑道:“这是给咱们的‘见面礼’啊!”
为达到施工要求的平整精度,王世华率领团队充分利用船载三维施工定位软件DTPS,根据测图生成精准的水下地形模型,针对淤泥等软土质进行精细化作业,力求一次成型,最大限度减少欠挖与超挖。“差10厘米都不行,咱们得对工程负责,对‘中国牌子’的声誉负责!”他红着眼眶说出的话语,透露出对专业的极致追求与坚守。
港湾里不灭的灯塔 连续作战的日子里,“航浚6009”轮的灯光成了港湾中永不熄灭的“灯塔”。遇到突发强风雨时,能见度骤降至不足50米,雨水在甲板上迅速汇成溪流,王世华依然在驾驶台坚守岗位,指挥船舶安全驶出作业区后,才靠在椅背上短暂地打个盹。
榜样的力量点燃了全员的斗志。大副王坤、二副李俊雨将对家人的思念埋在心底,对每个作业区的水流参数、桩基、锚标等位置都记得一清二楚,操控船舶时毫厘不差。轮机长张雪松和大管轮罗依群在闷热的机舱里,靠手摸、耳听仔细排查隐患,保障动力系统零故障。甲板部船员顶着40℃的高温保养设备,在发烫的铁板上作业,汗水滴下的瞬间就被蒸发,在甲板上留下一圈圈白渍。轮机部船员则在狭小的空间里,守护着船舶“心脏”的平稳跳动。
夕阳西下,“航浚6009”轮的剪影在波光中显得格外挺拔。当疏浚后的水域泛起清澈的波纹,水下平整的基床倒映出船舷上鲜艳的中国红,王世华常常对船员们说:“咱们挖的是几内亚航道,树的是中国疏浚的牌子!”
从方寸驾驶室的精准操控,到与深海暗流的激烈博弈,从船长到水手机匠的众志成城,王世华与他的团队在西非海岸书写的,不只是疏浚工程的攻坚传奇,更是中国建设者“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生动写照。当未来马瑞巴亚港迎来巨轮通航时,这片深海里,早已镌刻下他们用坚守与智慧铸就的奋斗印记。
来 源:中港疏浚公司内 容:王燕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