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五局二公司】公司“新力量”系列报道二十二:戴雨晴——万米黑暗中的追光者
来源:中铁五局二公司2025-08-16 21:38133
中铁五局二公司编者按:榜样,是旗帜,是灯塔,更是一种引领前行的力量。
青年,是榜样精神的追随者,是榜样力量的践行者,同时本身也可以是一种照亮前路的“新”榜样!
近年来,公司广大职工群众坚定不移听党话、矢志不渝跟党走,积极投身企业改革发展的浪潮中。在这一过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善于创新、勤于创造、敢于拼搏、敢于奋斗的知识型、技术性、创新型的95后年轻干部,他们是企业发展的“新力量”——他们正以创新锐气、担当底色,在公司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迸发蓬勃动能,成为那束最鲜活、最不可或缺的希望之光!
零点的云开大山隧道深处,爆破的烟尘尚未散尽,一道手电筒的光束刺破黑暗。25岁的戴雨晴踩着积水走向刚出渣的掌子面,查看围岩情况。这个2000年出生的年轻人,已经在两座10公里的长隧中与黑暗为伴1400多个日夜,用专业与坚守追逐着贯通的曙光。
路隧跨越:主动选择的逆行
四年前的夏天,当项目上的同期见习生根据专业特点分配到合适的工点时,道路专业出身的戴雨晴作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决定——主动申请前往条件最艰苦的鲍村隧道斜井。“鲍村隧道是标段的重难点工程,如果能啃下这个‘硬骨头’,后面的隧道就都不是难事了。”戴雨晴这样解释当时的选择。但那时候的他对即将面对的高温、粉尘和24小时不停歇的机械轰鸣声等困难一无所知。
就这样,他奔赴了第一个“战场”——鲍村隧道斜井。初到工地现场的日子,艰难且痛苦。全长10360米的鲍村隧道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难度较大,斜井又深入大山腹地,方圆5公里内鲜有人烟,四周的高山阻断了与外界的大部分联系,外出一趟都十分“费劲”,是公认的“艰苦堡垒”,这给戴雨晴的心理上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同时,身体上也遭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长时间佩戴安全帽,戴雨晴的脸上总是有着一条很深很红的安全带系带勒痕,再加上长大隧道通风效果不佳,洞内呼吸都很困难,施工的粉尘十来分钟就能将口罩染成黑色,与此同时还有四十几度的高温……环境远比想象中更加严酷。“没想过跑路是不可能的,但还是咬紧牙关,熬过了最难的时候,到后面就习惯了。”眼下再说起这些,戴雨晴语气里多了些许松快。
鲍村淬炼:隧道深处的蜕变
在鲍村隧道斜井的那段时间,戴雨晴经历了最快速的成长。第一次进洞时,专业差异带来的挑战立刻显现,道路专业的他盯着交错复杂的支护体系发懵,他对隧道的施工工艺、规范几乎一无所知,“超前小导管”“格栅拱架间距”“锚杆角度”这些陌生的技术名词像一堵堵墙横在面前,让他不知所措,因此也犯过不少错误。例如底板报检时,忘记压槽及埋设接地钢筋;防水板报检时,对防水板反包理解不够透彻,未能及时要求工人拆除二衬堵头木模板时凿出中埋钢边止水带,导致后续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处理……但正是这些,让他下定决心征服眼前这片黑暗。于是戴雨晴白天跟着师傅跑现场,看锚杆怎么打,看喷射混凝土怎么覆盖围岩,遇到不懂的问题主动向前辈请教,慢慢熟悉隧道施工要点;晚上在技术室看图纸,学习隧道施工规范,工点的图纸因为被他反复翻动而变得边角蜷曲,他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隧道施工的规范以及“初期支护”“二次衬砌”这些专业术语。
当然,鲍村隧道这座复杂的长隧也用一次次突如其来的考验打磨着这个年轻人。2022年7月4日,在斜井小里程掘进1360米时掌子面突发涌水,大股涌水直喷10米远,很快便淹没了小里程施工段,并不断涌入了大里程方向,逼停了施工,烧坏了洞内高压电路。戴雨晴跟着师傅处理这一突发情况,穿着灌满泥水的雨靴,在及膝的水里蹚着走了一个多小时,回来时腿脚皮肤被泡得发皱,但他依然坚守岗位,估算涌水量及水位上涨速度,记录掌子面围岩数据,配合人员修复电力,协调布设排水管线……在后续的险情分析会上,提供第一手的技术观察和分析意见,同时积极参与制定实施涌水处置方案。类似的考验在鲍村隧道层出不穷,每次危机都成了最好的老师,渐渐地,戴雨晴读懂了隧道围岩语言——通过支护拱架的变形程度来预判围岩的变化、局部鼓胀很可能引发剥落、监测点移位加速是潜在失稳前兆……这个道路专业的“门外汉”变成了彻彻底底的“隧道人”。 在建设鲍村隧道的近两年时间里,戴雨晴建立起了完整的隧道技术认知体系,从围岩分级到支护计算,从超前地质预报到突水处置等等,戴雨晴都了然于心。项目领导和同事对他的表现连连称赞,他也将当年“优秀见习生”的荣誉收入囊中。
鲍村隧道贯通的那天,戴雨晴静静站在贯通点,望着穿透黑暗的那束阳光在岩壁上投下的斑驳光影,他知道,这束光不仅连接了山的两端,更照亮了他这个追光者继续前行的路。
云开新程:大山深处的坚守
2024年3月,戴雨晴被调往玉岑铁路5标项目,任三工区技术主管。工区内的云开大山隧道全长10617.34米,这是他的“新战场”。与鲍村隧道相比,云开大山隧道要更“难缠”,地质条件更复杂,安全风险更高,更具挑战的是,项目进场时工区技术力量相对薄弱,而隧道进洞前的各项工作需要同步推进,技术任务十分繁重。“刚开始的时候每天只能睡四五个小时,加班到两点钟是家常便饭。”戴雨晴回忆道,为了施工便道选线,白天他“翻山越岭”,皮肤经常因为毒虫叮咬而泛红发肿,晚上回到技术室继续整理资料,优化方案,下班时常常已是深夜。虽然压力倍增,但他没有慌乱,因为鲍村隧道教会他的不仅是技术,更是严谨的态度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每一次技术交底,他都会反复核对;每一组监测数据,他都要亲自验证。只要工地上遇到技术问题,无论什么时候,戴雨晴都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技术工作等不得,问题更不能拖。”这是戴雨晴常挂在嘴边的话。
鲍村隧道的经历让戴雨晴深谙长隧道施工的关键:地质勘查与超前地质预报要准、工序衔接要快、安全管控要严……他带着团队优化施工方案,每天召开技术碰头会,把当天隧道的地质情况、施工数据和遇到的问题逐一梳理,确保每个技术决策都有依据。云开大山隧道斜井挑顶首榀门架定位时,全站仪显示2厘米的高程偏差,戴雨晴果断要求现场重新调整,工人抱怨“差不多就行了”,但他态度十分坚决,因为他深知异形钢架三角区失稳往往始于第一根钢架的“温柔妥协”。截至2025年7月,拱架开累沉降只有2.7毫米,印证了他的判断。“在岩层转换的特殊地段,‘较真’才是唯一的硬道理。”戴雨晴如是说。
在戴雨晴的相册里,工地现场照片占比高达80%,朋友圈动态更是寥寥无几,与好友、同学朋友圈时常更新的惬意生活形成强烈反差。在大山深处与隧道为伴的四年里,生活没有那么光鲜亮丽,更多时候反倒是“灰头土脸”。“我确实也羡慕他们的生活,但我也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因为在看到隧道贯通的光亮和列车呼啸而过时,那种成就感足以消抵所有落差。”戴雨晴坦言。
就这样,戴雨晴凭借着严谨认真、踏实肯干的工作态度和过硬的专业能力,赢得了项目领导和同事的一致认可,也成功获得了公司2024年度“先进生产工作者”荣誉。
技术传承:照亮后辈的微光
从技术员到技术主管,身份的转变意味着更大的责任。作为工区技术负责人,戴雨晴深知自己不仅要管技术,确保施工安全质量,还要带团队。“只靠一个人始终是不行的,只有手底下的小伙子成长起来,工作才能做得更好。”这是戴雨晴的心里话。如今,他是三个“00后”技术人员的师傅,他耐心指导徒弟,帮助他们快速适应隧道施工的高强度工作,每次进隧道,他都会详细讲解要点“这里的支护螺栓必须紧固到位”“脚手架一定要对称搭设”,教他们如何观察围岩变化、分析围岩数据……就像当年师傅教自己那样,毫无保留。他在黑暗中追逐着光,但也逐渐成为照亮后辈的那束光。
在戴雨晴的带领下,几个见习生快速成长,目前已基本能处理常见的技术问题,帮他分担了一定的技术压力。“师傅教给我们的不仅是技术知识,还有对隧道的敬畏之心和工作的责任感,正是这些,让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见习生苏宇说道。
如今,戴雨晴依然每天穿行在云开大山隧道深处,掌子面的灯光依然明亮,这条正在延伸的隧道不仅将会贯通山川,更延续着铁路隧道的技术传承。
四年时间,两座长隧,万米丈量的不仅是山体的宽度,更是一个年轻技术人员的成长高度,从隧道技术小白到技术骨干,戴雨晴走的路比隧道本身更长。在万米隧道的黑暗中,戴雨晴这个追光者的故事仍在继续,那束属于他的光,会随着隧道的延伸,越照越亮。
单位:玉岑铁路5标项目作者:熊永华编辑:陈传江审核:陶 醒 严若焓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